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社交平台一直是每个家庭的关键流量阵地。为此,大部分应用都设计了相应的裂变玩法和社交平台分享功能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流量为王。App获取流量的过程中,有有资金的广告,也有没有资金的渠道,但无论你有钱没钱,社交平台都是必须重点关注的流量阵地。
毕竟,截至2018年底,微信和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总和已增至约10.98亿,QQ的整体月活跃账户增至8.07亿,微博的月活跃用户达到4.65亿。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红利,足以孕育出品多多、乐金咖啡这样的独角兽。
为了获得社交平台流量,大多数app都会设计相应的裂变玩法和社交平台分享功能,因为这不仅是最有效的内容分发方式,也是低成本推广新活动的实现方式。
《社交红利》:社交红利(收益)=信息链接互动,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交往的要素是内容、关系和互动,其中社会关系是核心。
需要基本的分享形式,可以建立App社交关系的各种玩法和互动逻辑。先来看看App社交分享的主流形式,主要结合微信上分享形式的分析。
淘宝和天猫只能以密码的形式在微信传播。用户可以复制这段文字,然后在进入相关产品页面之前在App中打开。这种形式不仅是为了绕过微信的屏蔽机制,也是为了实现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之间的层级关系绑定。但从去年开始,微信开始在朋友圈禁止密码和识别码的外链形式。所以密码的分享有一定的限制,可以通过图片二维码的方式代替在朋友圈传播。
这是一种轻分享形式,主要是以文字信息作为分享载体,平时“复制”“粘贴”的用户都可以操作。展示形式:
网易星球自带文案说明、邀请码和App下载链接,类似于word密码分享。
值得购买的是简单粗暴,方便被邀请人直接复制邀请码信息,但邀请人也需要向被邀请人本人说明邀请码的使用方法。
支付宝的搜索码和邀请码本质上是一个形式,但是支付宝的共享号是可以点击的,用户可以点击蓝色号直接复制。
这是最常见的分享形式。事实上,大多数网页分享都是以H5登陆页面为载体,但呈现形式不同。这种方式是传递信息最直接、最全面的方式。H5网页链接分享可以通过第三方openinstall的深度链接技术优化用户体验,允许用户从社交平台点击分享页面直接打开App进入场景页面,从而缩短流量转换路径。
从分享的操作过程来看,无论是填写邀请码还是网页链接的手机号,除了识别双方的邀请关系,对于用户来说操作成本会更高。使用openinstall免填邀请码功能,被邀请人可点击分享页面,下载App注册后自动完成层级关系绑定,无需填写邀请码,无需在分享页面注册手机号、邮箱地址等信息,即可跟踪邀请分享关系。理论上,该方案可以缩短共享过程,最大化邀请效率。
读图时代,分享图片的好处往往不会太差。除了在设计上保持视觉信息的完整性,吸引人的眼球,还可以植入二维码链接、App名称、Solgan、LOGO等元素。二维码的形式本质上只是H5页面的延伸,只是改变了呈现形式,用户的访问方式也从点击打开链接变为扫码进入内容页面。
当然,用户的共享需求是不可预测的,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和使用场景开发一些特殊功能。如果App的形式偏向视频类型,可以考虑开发动画制作
优酷视频、腾讯视频、哔哩哔哩视频站等基于视频内容的app在视频播放时会有GIF截取功能,方便用户截取感兴趣的图片。
类似Flash的VLOG编辑应用甚至会给动画附加滤镜、编辑、缩放等功能,用户可以自行美化动画后分享。
有趣的是,微信中分享的GIF格式会变成【动画表情】,在微信中依然有很大的传播价值。
在微信分享的时候可以直接点击播放音频,但是网页的交互体验不是很好,不能挂机继续收听,不能查看完整的歌词等。完整的功能只有打开App后才能实现。在呈现形式上,音频分享页面比普通网页分享更长更窄,分享封面上有播放CD的图标,方便用户识别类型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app会在微信平台上开发小程序。在此基础上,app共享页面将自动转换为小程序共享。小程序的优势在于可以随微信生态(如微信官方账号)跳转。目前将开发主流视频应用和工具应用。但由于小程序规模有限,无法容纳太多功能,只能满足特定场景下部分用户的需求。所以不如引导他们,引流回app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程序的分享页面显示明显比网页分享大很多,简直就是霸屏。
在这些分享形式的基础上,我们可以结合多种玩法。App社交推广方式一般包括三类:用户自传播、推荐分享、邀请裂变。主要特点如下:
用户自传播:的意思是App本身包含一定的传播因素,用户认可产品的服务或价值,即使没有奖励,也会自发、自愿、主动地与朋友分享。
推荐式分享:的意思是用户只需要分享指定的内容,就可以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,而不需要负责转化分享的对象,这更像是以形式向朋友推荐好的东西或话题。
邀请式裂变:的意思是用户必须先分享指定的内容,好友必须完成相应的操作才能获得相应的奖励。这种形式通常以“邀请”或“帮助”的名义进行,最容易形成裂变。
本文将从这三大类出发,详细分析App传播、分享、裂变的形式和方法,谈谈社交分享中产品的多种选择。
重点是将分享功能渗透到App的各个场景中,考虑分享需要比用户先行一步。只要产品的内容或服务有价值,触及用户的实际需求,流量的自然传播自然就来了。
一般App右上角应该有分享功能。当用户认为内容有趣或者产品有用时,自然会有分享需求,比如好商品、好音乐、好电影、好书等等。此外,大部分核心页面还可以配备分享按钮,可以起到提示作用,减少用户分享的思考成本和操作路径。
在内容或产品页面上匹配奖励文案或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励用户分享。
这种分享基本上是通过H5结合图片传播的。【趣味性和社交属性】是这类玩法的特点,主要触及用户的自我表达需求,比如:
QQ20周年的轨迹测试触动了用户的感受,很容易想到阅读次数、网恋、QQ游戏、步步为营等场景,从而引发用户自我传播。
支付宝和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年终总结以“账单”和“音乐菜单”开头,触及“钱包、消费”、“音乐偏好”等因素。有时候产品比你更了解自己。
网易的H5一年四季都在屏蔽,但其实因为网易新闻下载App的用户并不多。这种形式更多的是品牌营销和乐趣分享。
用户在完成产品体验时,往往处于情绪的高峰期,或悲伤或激动。这时候,用户会比平时更愿意主动传播这些信息。即使没有激励,在荣誉或者炫耀心理的驱使下,只需要增加一个分享提示,用户实现App的自我传播也是很自然的。
这正是用户所需要的,比如:石墨文档、办公需求的带云笔记的协同功能服务、个人安全需求的驱动功能服务。如果产品有很强的动态服务能力,可以考虑开发相关功能。
这样,从流程上看,产品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进行激励,属于单向激励制度。用户只需分享相关内容即可获得相应的奖励。原则上只负责向朋友推荐和分享产品信息,对App新转换的结果不负责。
最近朋友圈火的“打卡退学费”行为被腾讯封杀,目前已经不可行。主要形式有:号召用户在朋友圈分享学习课程和学习成果等。激励措施主要是学费、实物书籍等物质奖励,或者奖牌、成绩等精神奖励。这种方式聚焦于英语和阅读的在线教育产品领域,主要由分享者的兴趣或荣誉驱动,让潜在用户感到加入的焦虑。比如在朋友圈,看到朋友每天学习锻炼,潜在用户会想下载App或者用服务提升自己。
这种形式基本可以总结为游戏和答题产品,建立分享规则,引导用户通过分享获得更多的游戏奖励或更好的产品体验。比如平时游戏App的打卡形式【每天第一次分享奖励】,微信游戏小程序和答题产品的【分享复活卡】。
与前一种不同的是,这种用户分享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,而是现金奖励可以兑现,这是阅读和信息产品获取客户的常用手段,分享要求一般是产品的某个功能或内容。然而,目前能通过分享获得奖励(现金或积分)的应用非常少。只有百度和微博应用被发现有通过分享获得奖励的机制。为了防止薅羊毛的行为,这种形式需要从设备唯一性、退出门槛等方面进行限制。
常见的裂变形式大多是双向奖励制,要求用户邀请好友参与产品核心业务的体验,让双方都能获得奖励。在这种形式下,被邀请方必然会成为新用户。重点在于如何选择奖励的关键方和核心业务的体验形式,源自社交平台的玩法有很多。
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有一个像“邀请与礼貌”这样的常设入口,这是裂变游戏中为数不多的可以长期进行的新活动之一。通常把产品核心业务的体验作为活动过程,双向奖励是更有效的奖励形式。
,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约束双方的邀请关系。一个典型的案例,Luckin coffee中的TA咖啡投放,就是依靠这种裂变形式实现高效创新。
用户消费后分享很常见,一般是与社区分享,引导用户在奖励池中抓取优惠券。优惠券可以作为二次消费的诱饵,分发给受邀用户。这个游戏的重点是奖励的随机性。在不确定因素下,用户只要不亏钱,就会有攫取奖励的动机。
依靠熟人社交,典型案例是拼多多,用户可以通过发起群任务,邀请好友参与,一起低价购买。如今衍生出预售群、抽奖群等形式。这种群体参与可以获得更高的转化率,其特点是吸引更多的下沉用户。
还有,需要邀请朋友参加。这种方式运营成本低,朋友可以通过参与社交平台上的一次点击,帮助邀请方获得折扣。讨价还价裂变其实更社会化,基本上是以“讨价还价”和“帮扶”的形式进行抄袭,给受邀者一种获得感和仪式感。经过每一组时,他们帮助砍一刀,帮助加速。大部分产品还会提示议价后的二次分享获得更多帮助,鼓励用户继续拆分更多社交种子圈。
与议价的区别在于,分配的结果不是享受优惠,而是获得佣金。用户只需邀请好友参与购买,即可获得相应的回报。这些在知识付费领域屡见不鲜,比较成功的有:网易剧班、三联阅读、知识星球。但是,需要注意的是,分发级别不能超过三个级别。
本文对社交分享从形式到玩法做了一些归纳分析,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:
要把握用户心态,抓住机会展示分享功能,如完成任务或产品体验后分享提示;排名榜、荣誉勋章、成果查看链接和分享功能等。
完善应用技术,注重用户体验,合理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共享链接转化率,如openinstall的Deeplink、免填邀请码等功能。
完善邀请流程,丰富网页、图片、分享码等形式的特点,选择最佳推广流程,尽可能为用户节省运营成本,缩短转化路径,避免过度流失。
社交分享,渠道是关键,我们要熟悉并合理利用平台规则,而不能过度营销,比如阻断朋友圈里的打卡和分销底线。
产品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才是王道。用户分享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产品的认可和对产品核心功能的打磨,让分享行为进化到裂变和自我传播的阶段。
挖掘产品的核心价值或特色功能,通过社交分享进行放大,比如动画制作完成后,与微信分享成为表情包传播;拼多多早期的挣扎和讨价还价裂变,都是产品特性乘以社交平台属性的结果。
做好渠道效果监测,把握好每一个功能、每一次沟通的效果,通过控制变量来改进产品或优化推广环节。
关于什么产品,基于什么样的用户,以什么形式分享和达到什么目的,你可以从以上分享的案例和形式中找到答案。
这篇文章最初是由@大城市和小事发表的。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。
图片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。
奖励作者,鼓励TA抓紧创作!欣赏